无人机频繁出现在小区,引发了居民对于隐私被侵犯的担忧。近日,杭州萧山一小区业主反映,常有无人机飞入小区,在楼道附近盘旋。
有业主怀疑自己被偷拍并报警,警方找到了飞手,但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存在偷拍行为。此事在业主群中引起了广泛讨论。
租户王先生和女友住在7楼,9月30日下午3点多,女友洗完澡后发现窗外有一架无人机正对着自家阳台。她立即联系物业排查,并让王先生报警。当晚8点多,警方告知他们已找到飞手,是同小区的一名业主。查看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后,未发现拍到王先生的女友。
陈先生十一期间刚搬进小区,入住第一晚也遭遇了无人机的困扰。他与朋友在家聊天时,突然看到窗外有一架无人机上下飞行,距离房间只有10米。他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妥,尤其是在深夜。
多位业主反映曾在小区内见过无人机飞行,甚至有人在10月4日晚上11点多拍到无人机在居民楼之间盘旋的画面。小区保安证实一周前白天见过无人机在小区上空盘旋。物业表示已有警方介入,不便多说。
王先生女友提出疑问,即使没有被偷拍,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涉及居民楼近景,是否构成隐私侵犯。根据2019年颁布的《浙江省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规定》,重要单位、设施、场所禁止无人机在其上空飞行,但未明确禁止在居民小区飞行。2024年起实施的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则规定120米以上空域为管制区域,同样未对低空飞行进行管制。
浙江一无人机系统软件开发公司运营负责人叶先生指出,国内虽有相关管理条例,但在实际监管中仍存在问题。一方面,部分无人机操控者可能不了解相关规定,在居民小区随意飞行,存在安全隐患和隐私侵犯风险;另一方面,责任追究机制不足、技术监管难度大以及协同治理机制尚待健全,导致非管制区域的监管困难。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无人机智能管理平台,加强实名登记和管理。
多位无人机飞手表示,尽管小区不禁止无人机飞行,但他们不会选择贴居民楼飞行。除了容易引起误会,低空飞行信号干扰严重,安全隐患更大。上海博和汉商(杭州)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邵斌认为,无人机在居民小区内低空飞行,尤其是飞经家庭隐私生活空间,仍存在影响他人正常生活、窥视或拍摄隐私的风险,属于扰民行为。即使没有针对特定对象拍摄,也可能造成恐慌或不适,相关部门应重视此类问题。
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